风雨文峰塔

2022-09-23 15:55

摘要: 文峰塔 塔顶,那些倔强的小树    连续多天40度以上的高温,阳台上精心打理的花草,一大半没能熬过这个酷热的夏天,突然挂念起文峰塔顶上的那几棵小构树,炎炎烈日之下,它们还好吗?乘着太阳落山,去文峰塔广场看看:塔上的...

文峰塔

塔顶,那些倔强的小树

    连续多天40度以上的高温,阳台上精心打理的花草,一大半没能熬过这个酷热的夏天,突然挂念起文峰塔顶上的那几棵小构树,炎炎烈日之下,它们还好吗?乘着太阳落山,去文峰塔广场看看:塔上的几棵小树在晚风里轻轻招摇,叶子虽然不算青绿,但却倔强地活着。它们向阳而生,努力地承接雨露,将根系牢牢地扎进塔砖缝隙,与文峰塔相互依存、共荣共生。没有人知道它们何时在此扎根。也许是一只飞翔的小鸟将几粒构树的种子遗落在塔檐上,这些种子在砖缝中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在时光的流逝下,慢慢长成了树。没有人记得这些小构树生长了多少年了,从随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的文峰塔40年前的照片上看,40年前,塔上的树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多年来,似乎也并没有长大,天然的雨露和塔缝里的泥土大概也只能维持它们生长成现在的样子。这样看来它们也许在这塔上生长了100年,或者更久。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倔强顽强!这是怎样一种涅槃重生的力量,才能从这种艰难的缝隙里迸发出生命的能量!依如这经过岁月风霜,依然挺立的文峰塔,岁月无声,苦难无言,它就那么站着,固执地坚守着。

随州文艺


涢水河畔,屹立百年的文化地标

     随州文峰塔位于曾都区东城街道文峰塔社区,始建于唐宋年间,据清同治《随州志·重建文峰塔记》记载:“城东南望城岗回龙寺旧有文笔塔,所以唐、宋、元、明时,随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未战乱,此塔坍塌。清道光九年(1829年),由城南杨秀才倡导,在民间筹款重建了文笔塔。至咸丰、同治两朝,塔多次遭战争破坏。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知州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改称文峰塔。原受损坏的文笔塔于1966年拆除。”这样算来,如今的文峰塔已经有138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文峰塔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古人言:“山无塔则不秀,城无塔则不灵,心无塔则不静。”文峰塔是一种区别于佛教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这种塔是仿照佛塔的式样建造的,很容易被人当做是佛塔。文峰塔和一般的佛塔有所不同,文峰塔一般为实心塔,不住僧尼。建文峰塔的目的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和科举制度有关,希望当地文运昌盛,多中科举;二是和风水有关,用来弥补风水上的某种不足;三是可以起到地标作用,使该地看上去更加宏伟壮观。随州文峰塔应该与这三种都有关系。因为随州文峰塔的前身文笔塔,就在城东南望城岗回龙寺附近。从涢水河流下来的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湾,像一条回头的龙在兴风作浪,洪涝之灾连年不断。人们在此建了一座寺庙和一个文笔塔,起到镇水镇邪的作用,有祈求随州风调雨顺心,祈盼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之意。随州文峰塔高25米,共有7层,是一座标准的唐初楼阁式砖塔建筑风格。塔身用青砖砌成,呈八面体,每层8个角,逐层内收,每层都设有佛龛,佛龛里供奉有神像,佛龛上方有用来题字的额楣,上面分别刻有:文昌、财神、神农、如来、杨将军、观音、罗汉、祖师等字样。四至七层开有圆形的窗洞,错落有致地排列,相传塔基的北方有两扇石门,四周有精美的花纹,石门西侧刻着建塔记事文。因为损毁比较严重,石门现在已经封闭。塔基用白石灰粉刷修复,粉刷后的颜色和塔的天然青灰色极不谐调,像清晨的残梦,像沧桑岁月留下的疤痕,有缺憾,却也并不影响它的美丽。远远望去,文峰塔像一把长剑直插云霄,又像一支喝足了墨的威武巨笔,凌空而架,直插云霄,而涢水宛如一个大墨池,源源不断的湖水就是它取之不尽的墨汁。再远一点,涢水对面就是隋文帝杨坚曾居住过的龙居山,山脉绵延,浑然形成一座笔架,与文峰塔遥相呼应,连成一体,可谓文昌复兴、文脉延绵。塔的选址、建造、寓意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风水的把握。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雄伟的文峰塔矗立在涢水河畔,遥遥可见。从外归来的游子,只要看到文峰塔,就知道回到了家。如今,文峰塔历经百年,风雨雷电,烈日酷霜,仍然是随州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随州人的乡愁记忆。


回望往昔,那些兴衰的往事

    曾经,盛极一时的文峰塔给随州人民带来了福祉。在文峰塔的福佑下,随州崇文尚武,人才济济。我们从明代科举考试中可窥知一二。同治《随州志》卷22《选举》中记载,随州科举“连镳累选,代不乏人。”明代德安府历科共录取进士74人,随州就有17人。中了进士,基本确定可以出阁拜相,位极人臣。当时,德安府辖五县一州,平均每一县州约为12.3人,随州已大大超过这一平均数。而且随人出仕任官的,多政绩卓著,立德、立言、立功的随人不绝于史册。其中不乏像欧阳修、陈寿、傅凤翔、童寅、宗彝、李庭芝这样因科举而走上仕途,并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科举及第,是古代学子梦寐以求的结果,不仅可以让贫苦学子咸鱼翻身,而且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很多外地的文人,慕名到随州求学备考。民朝著名宰相何宗彦父子亦是举家搬到随州,后来考上进士。我们从韩愈的《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黄庭坚的“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杨士奇的《送刘朝宗随州学正》等诗句可窥见一斑。随州成为远近闻名的科举圣地。然而,盛极必衰恰恰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峰塔到了清代咸丰年间,进入了它的极暗时期。涢山乡落湖里赵家台(今长岗镇)人赵邦璧,19岁时参加武举,考中德安府武秀才,被推举为落湖里甲长。咸丰五年,大洪山发生百年一遇的旱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们为活命只得离开家乡四处讨饭。眼看着周边百姓接连饿死,赵邦璧的内心感到十分痛苦。赵邦璧向随州知州报告灾情,要求减免赋税,却遭到斥责。他一气之下,组织五千余人起义,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以大洪山为基地,被百姓拥为皇帝,建国“后宋”,建元“新民”。建国后,赵邦璧封了宰相、军师、大将军、二将军等官制,还铸“后宋通宝”铁币流通,起义军在太平军陈玉成部支援下,先后攻克安陆、京山、随州城及10余个市、镇,所到之处,打富济贫,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义军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屯粮食50万公斤。不久,清军分三路向大洪山围剿,剿灭了赵邦璧的队伍,杀了赵邦璧,同时文宗皇帝还降旨德安府随州知州公署:随州籍生员参加“省试”、“京试”时要严加管控,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即使侥幸参加,一旦查出也永世不得录用,以儆效尤。此后多年,随州学士没有出头之日。随州文运被阻。然而,随州人心中对文脉守望,重振文运的心愿又何曾熄灭过?由于清朝廷对随州人才科举考试的限制,纵然再有才华,也不能出人头地,有条件的举家搬往异地,没有条件只能望塔兴叹,一次次地对着文峰塔诉说着这不公的命运。


一座学堂,成就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1905年,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寿终正寝。对于随州学子们来说当然是最好的消息了,终于摆脱清廷对随州人才的约束和桎梏。曾经埋头于四书五经的学子,放下八股文章,拿起数理化课本,进入新式学堂,有机会的还能远渡重洋,进一步深造。随州历山人何成濬就是其中之一。何成濬赴日本留学回来后,到武昌湖北督练公所任职,1925年,何成濬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征军总部总参议。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何成濬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民革命军高等顾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之后,何成濬开始回馈家乡。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无文化的景况,1932年,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陆军上将的何成濬捐款1000元维修随县县立中心国民小学校(曾都区东关学校前身)。
   1933年,何成濬带头捐资在随县玉石街小南门内原学宫大成殿北侧(今圣宫饭店)修建烈山图书馆,馆内藏书,由随州教育家,哲学家黄建中开列清单,藏有图书一万余册。

1934年秋,何成濬带头捐资三万元在随县青城内关岳庙东北侧创办私立烈山中学(随州一中前身)。张学良、何应钦、阎锡山等当时社会名流曾为建校捐资。
   1934年10月,何成濬在厉山镇陕西会馆创办私立烈山小学(厉山镇中学小学前身)。
    何成濬非常注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时间亲自为学生讲课。代理校长刘亚平(吴山人)亲自创作了校歌。校歌总共只有8行56个字,将教育思想同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言简义丰,寓意深远。校歌内容为: 

随兮随兮汉之东,泱泱大国风。
    莘莘学子千里来同,诚朴洁勤发奋为雄。
    谋国要如季大夫,治学要如欧文忠。 

现代教育重生产,更追踪先圣神农。
  开篇以古韵起头,围绕随州的历史发展,指出随州曾是中原大地的大国地位,接着从树立楷模的角度歌颂了这片热土上曾经诞生过的对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三位代表人物:神农、季梁、欧阳修,激起学子的骄傲与自豪,也要求同学们无论是“谋国”或“治学”,都要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诚朴洁勤”,点明了立身处世之道,至今依然不为过时。在以烈山中学为代表的文化教育阵地的带动下,一大批随州学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实现了报国为民的梦想,随州的文运得以重振,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名城。文峰塔如一座灯塔,再次点燃随州学子们的梦想。

近代史上,那些劫处逢生的故事

在随州,文峰塔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有关于李白与文峰塔的,也有关于鲁班的,仔细推敲,还是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但文峰塔在近代史上的三次劫难中劫处逢生的故事,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神奇,让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据当地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文峰塔还是随州境内最显眼的古代建筑。日本人攻打随州城时,被日本人误认为是驻军的炮楼,对其进行猛烈的轰击,炮弹雨点般落下,文峰塔却岿然不动,安然无恙。
   “文革”时期,有造反派认为文峰塔属于“四旧”,为了破“四旧”,铲除“封建思想余毒”,必须推倒文峰塔。附近群众拼死阻难,说神塔不能侵犯。造反派们不听,对文峰塔又砸又打,也只毁了塔基的一些外皮。有一个人不服气,想攀到塔顶从上往下砸,还没攀到塔顶,却从塔半腰上摔了下来,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其他人开始有所畏惧,不敢再砸,文峰塔又逃过一劫。
    改革开放以后,文峰塔四周石条垒砌的台阶还在。一些人私欲膨胀,偷偷挖走了石台阶,运去卖钱或作家用,致使塔四周的石台阶荡然无存。看见有人偷石条可以卖钱,有人就眼红,梦想着塔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贝,于是带领家人,拿着锤子、钎子,准备挖开文峰塔基座寻找宝贝。幸亏有人及时举报,文物部门出面保护,才使宝塔再一次死里逃生。文峰塔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岁月的长河绵延不息,随州文峰塔阅尽人世沧桑,依然伫立。如今,文峰塔前开发成了以文峰塔命名的广场,塔顶的风云万千变幻,塔上的草木衰而复生,世间万物都在运转变化,而独有它见证了随州大地从古老走向现代,从兴旺走向衰落,再重现辉煌的历史过程。文峰塔承载着随州人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期盼。它的存在,护佑着千千万万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也见证着随州数百年对文化的守护和传承。它的存在,为随州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感和温润感,成为很多随州人驻足沉思、念念不忘的地方。站在文峰塔前,在变幻的光影里,我们在历史的画卷里穿越,感受着坚不可摧毁的文化的力量。历史前进的步伐永不会停下,但总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力量,在一种强劲的力量的引擎下,直达你的心灵深处,给予你不可估量的能量。它就像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小城的人们长相厮守。你来,它屹立于此,迎接你;你走,它静静守望,等着你的归来。

2005年文峰塔耸立在一片菜地中间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CAPTCHAis initialing...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