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艰苦创业的十年 1960年1月,经原农机部批准在湖北随县建设“湖北省油泵油嘴厂”。3月份湖北省农机厅批准成立湖北油泵油嘴厂筹建处,由祁宗智任主任,黄顺举、李庭玺任副主任,工作人员有何翊钦、梁文海、李秀兰3位同志。6月6日,湖北省建委以【60】基建字第5...
艰苦创业的十年
1960年1月,经原农机部批准在湖北随县建设“湖北省油泵油嘴厂”。3月份湖北省农机厅批准成立湖北油泵油嘴厂筹建处,由祁宗智任主任,黄顺举、李庭玺任副主任,工作人员有何翊钦、梁文海、李秀兰3位同志。6月6日,湖北省建委以【60】基建字第58号文批准了湖北油泵油嘴厂扩初设计。7月2日第一批厂房建设在随县北郊正式破土动工。8月11日,湖北省委组织部以【60】232号文通知省工办、省农机厅、襄阳地委、随县县委批准成立湖北油泵油嘴厂筹建处党组,任命祁宗智为党组书记。8月14日,湖北省委以鄂发【60】378号文决定在随县县委统一领导下,组建中共随县地区基本建设党委和随县地区联合指挥部,由随县县委第一书记安海田兼任书记、祁宗智任副书记兼指挥长、湖北水轮机厂党委书记田晨光、湖北省第三建筑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双年为副书记,油泵油嘴厂厂长、水轮机厂厂长、省三建公司经理和随县分管工业基建的部长或副县长担任副指挥长。1961年3月,湖北省委、省人委基建停建项目处理办公室以鄂停办【61】第05号文决定将下马工程湖北水轮机厂合并到我们厂。1961年5月,经中共随县委批准,成立湖北油泵油嘴厂临时党委。由祁宗智、田晨光、王庭佑、黄顺举、仝云峰、李庭玺七人组成,祁宗智任党委书记。
当时,随县虽然是全国、全省的农业大县,粮食产量和水利建设在全国都叫得响,但地区的机械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铁路不通,公路运输落后,整个城关地区用电仅靠一台坦克上的发动机供给,生活用水靠人挑车拉到河里取水。在无水、无电、无建材,交通不便这种根本不具备建厂条件的环境下,筹建现代化的工厂,其困难是相当大的。但是,厂里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他们在厂党委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同舟共济、以苦为乐,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坚持边基建、边生产,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菜稀饭,喝的是堰塘水,没有木材,工厂就是组织工人上山伐木,砖沙不够,就到处收拣自己拉,白天加班加点干活,晚上轮流值班,照看施工现场的材料。虽然很苦很累,但干部职工情绪饱满,斗志昂扬,都想着为厂里的建设添砖加瓦,作出贡献。1961年下半年,经过大家的努力,第一批厂房2330平方米的金加工车间(以后的金属材料库)和职工宿舍(平顶楼、尖顶楼)相继竣工。并开始了“198”油泵总成试生产。由于车间远离生活区,并且地处低洼,每逢雨季,道路泥泞,车间积水,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厂里组织工厂加班加点,修筑了一道高2米、宽3米的环形防水堤,保护了厂房和设备。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全厂干部职工个个坚守岗位,人人争出满勤,为厂分忧,珍惜国家的财产,工作服破了自己补,手套、棉纱全都是用了洗,洗了再用,真正体现出工人阶级高度的政治党悟和主人翁精神。12月湖北省委正式任命祁宗智为厂党委书记,田晨光为厂长。62年年后,祁宗智书记调走,田厂长改任党委书记,李庭玺任厂长。3月,国民经济执行调整方针,工厂停建,人员精简,工厂只保留了一百余名工人,为维持生计生产销售板车内外档。
建厂初期的艰难困苦,磨炼了油泵厂的意志,培养了油泵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步形成为企业的精神,那就是“知难而进、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勤俭节约、爱厂如家、求实精神、努力工作、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成为我们厂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
这样艰难的维持到1964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厂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1965年1月份,中央在湖北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农机工业重新上马。依照此精神,湖北省委迅速作出决定我厂重新上马,继续扩建。到1965年,我厂生产的单体总成和喷油器总成已达到各11000套,柱塞及油伐偶件16000付,总产值达126万元,固定资产360万元,职工总数260人。1966年4月,国家计委、农机部、省厅批准我厂投资规模700万元,扩建缸领为油泵总成10万缸、喷油器总成10万套,三付精密偶件60万付,工厂进入了第一期扩建。可是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工厂改为“一厂两点,把几个主要生产车间移至距老厂11公里”的白云山上,从勘察设计到兴建厂房,耽误了近三年的时间。
1968年,厂里开始批量生产“290”多缸泵,自行设计制造了30多台上、下体专机,160多套工装夹具。其中,“290”泵20锤支架工艺技术获得机械部高度评价,同行业厂纷纷派人前来学习。特别是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攻关队伍,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造出“喷油嘴偶件”,并迅速地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一举摘掉了我们厂“油泵无嘴厂”的帽子,结束了建厂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生产难题。
建线中的十年
1967年10月,湖北省建委鉴于工厂“一厂两点”不宜组织生产,便以鄂基字【67】67号文批准我厂白云山新厂停建、回原址继续扩建。1967年,受“文革”的影响,地方被实行“军管”,各级成立“革命委员会。”,12月份,湖北省军区以革批字第30号文批准成立“湖北油泵油嘴厂革命委员会”,委员由张文忠、徐仁田、龚春莹、贾荣林、易孚贵、胡顺发、张成方(军代表)等七人担任,张文忠任革委会主任。
七十年代初,国家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增加了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投入,我厂已随之也加快了发展速度,扩大规模。到71年末,厂里职工人数已近1600余人。72年,国家计委、一机部确定投资9600万元用于我厂兴建全国第一条三付偶件中间试验线。74年省计委批准我厂二期续建工程,投资480万元,与中试线同步进行。当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波及全国,政治斗争的冲击,“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厂里的二期工程投资削减,实际生产能力没能达到预定的设计纲领。尽管如此,厂里在组织复杂的生产任务和销售工作的同时,仍然抽出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克服资金短缺,调试任务繁重、技术难度大的困难,组织实施了有全国六省三市二十一个工厂,十三院所、三个建筑公司参加的中试线设计、试制、土建、安装、调试、验收等一整套复杂、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兄弟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研究、探索,使25种67台设备用到生产线上,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人力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80年投入试生产到82年,累计生产超过79万付、产品质量经湖北省质量检查站检验,被评为“省优质产品”,82年经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抽查后取得100.35分的高分。
建线10年中,工人们付出了艰辛地劳动,科技人员得到锻炼,促进了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中试线的建设,工厂为国内精密偶件制造工艺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机床工具、仪表行业进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全国油泵油嘴厂同行业厂家的技术改造和偶件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70年9月,“90”型喷油嘴偶件试制成功,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湖北省抓革命、促进产指挥部发来贺电,表示祝贺。11月,由技术员赵家祥主持设计改进的“90”喷油嘴由双孔改为单孔,经河南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试用,性能良好,获得成功;1977年4月,厂党委书记孙玲出席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大庆召开的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并受到华国锋、叶剑英、李光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称号。
改革开放中的十年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企业紧紧围绕着为农业服务,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工作。经过10年代的努力,企业机构和产品结构逐步适应了市场的竞争和需求,生产经营、销售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工厂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连上二个台阶。
在生产经营上,从1983年开始,企业改变了连续三年亏损的被动局面。至此以后,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分别递增7.3%和17%;产品产量、产品品种逐年增加;产品质量、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0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为前二十年产值综合的125%,上缴国家利税934万元。88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62年产值的160倍,企业的生产能力比八十年代初翻了一番还多,单体泵由年产6万台提高年产20万台;多缸泵由年产3500台提高到年产4万台,喷油器总成由年产5万套提高到年产15万套,三付偶件由年产10万付提高年产200万付。
1985年厂里组织了“Ⅰ号加强泵”的试制和批量生产,淘汰了老290泵,满足了社会和主机厂的需求,有力地开拓了销售市场,产品向九省十七个主机厂提供配套,全国近500家农机公司成为我厂的产品销售的主渠道。
十年中,虽然企业在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方面发生较大的飞跃,登上了新的台阶,但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未能得到同步增长。
这主要是改革以后,企业的效益国企业的发展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这无疑使由于生产农机产而长期处在微利和无利状态下的企业,面临着要不要继续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特别是从六十年代以来国家对农机产品先后10次降价,整个农机产品价格平均降低40%,而我厂的产品先后七次降价,单体泵由原88元/台降至现在20元/台,喷油器总成由原70元/套降至现在14元/套,价格总水平降低400%,现行的农机产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规律,又不反映供求关系,此外那几年来钢材、油料、能源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成倍上涨,使本来就处在微利和无利状态下的农机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增加了困难,难以消化,再加上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种增多了,税率提高,以1981年为基数与1989年相比,我们工厂上缴国家的税收平均每年递增27.7%,正是在这样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困难的环境下,我们以大局为重,正确地处理了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坚持为农机服务方向的同时发展多品种生产,1985年以来工厂组建了化工、电梯、劳动服务公司等独立承包、自负盈亏等单位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总厂的生产经营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些不正是我们企业和职工,对国家对农业的巨大奉献吗?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工程的发展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十年中,厂里在深化企业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推行多种形式承包经济责任制,完善内部配套改革,克服短期行为,以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效能为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使企业管理和改革同步发展。1986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清洁无害工厂”称号;1987年获省贯彻以工艺突破口成绩显著先进单位;同年获得省自然管理奖,得奖1万元,全厂职工上浮半级;1984年工厂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企业全面整顿“五项工作”验收,1988年获机械部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88年获得质量年先进企业称号;这些先进荣誉称号清楚地记录了10年来我们在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年中,我们以制造工艺为突破口,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地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1984年单体泵总成被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4s油嘴偶件被评为省优产品;1986年90长型油嘴偶件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Ⅰ号加强泵被评为省优产品,1989年单体泵总成被评为部优产品;同年单体泵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二名。
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厂里还大力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1987年改进的Ⅰ号系列泵获省政府科技成果奖,1984年GG15钢喷油嘴偶件气体碳氮共渗工艺获得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Ⅰ号强泵和EB-2号冷却液获省经委新产品金鹤奖;除此之外工厂还组织开发试制了三功能单体泵,Ⅰ号泵钢球调速器:飞块调速器;东风4型机车油嘴偶件;进口大型汽车柱塞偶件;双向变速飞轮以及正在试制的为高速柴油机及轻型汽车配套的30泵,MW泵等国际、国内较先进的产品,有效地改善了企业产品结构,满足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为了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发展后劲,10年中厂里共投资了630万元进行了“六五”及“七五”两次重大的技术改造,新建了产品试验大楼、总装大楼、综合仓库,改造了锅炉房,提高了单体泵的建设水平,改进了多缸泵结构,购置了Ⅰ号泵上、下体组合专机及许多关键精密设备,为工程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中,厂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农业服务,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突出了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确立了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企业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十年当中,工厂抽调了大批人力、物力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职工教育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活动,如新工人的技术培训,初级技工的技术培训;职工初中文化补习;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在职各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中层干部1%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培训;三届机制电大和一届经济类电大教育;以及职工自学考试等为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忘我劳动,为工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
十年中,厂领导始终把改善和提高职工生活福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工厂积累较少、资金短缺的情况下,1980年至1989年共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3栋二室一厅宿舍,和1栋三室一厅宿舍,改造了11号楼和8号楼,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1980年又投资了20万元给每个职工家庭安装了闭路电视,同年购买了煤气槽车,兴建了煤气站,稳定了煤气供应。此外,改造了生活区所有的道路,美化了厂区的环境,为了职工后代的健康成长,工厂花巨资兴办了厂技工学校,并且与随州一中和襄樊五中签约每年解决职工子弟上高中难的问题。回顾三十年的历程,湖北油泵油嘴厂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道路,在30年前那个困难的年代里,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设起今天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是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厂里的许多领导和职工,刚到油泵厂时还是血气方刚的小青年,现在他们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孙子,都在厂里工作了,他们为油泵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以厂为家,以苦为乐,勤奋工作,服从分配,不讲条件。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可贵主人翁的精神,成为油泵油嘴人一生的记忆和骄傲。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