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与沈括的《梦溪笔谈》

2022-09-26 12:18

摘要: 随州与沈括的《梦溪笔谈》 文|雪小梅 从古至今,随州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有像杨坚一样的千古帝王,有如胡紫阳的著名道人,有如李白一样的伟大诗人,有如欧阳修一样的文坛领袖……但鲜有人知的是,随州还来过一个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 两宋时期...

随州与沈括的《梦溪笔谈》
文|雪小梅
从古至今,随州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有像杨坚一样的千古帝王,有如胡紫阳的著名道人,有如李白一样的伟大诗人,有如欧阳修一样的文坛领袖……但鲜有人知的是,随州还来过一个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黄金时期,大家熟知的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三项科学技术都产生于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积一生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是个全才,天文、数学、地理、生物、医学、物理……似乎每一门类都非常擅长,要是放在当今也绝对是就是学神级的人物。
沈括其人:科学巨人与官场小白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公元1031年,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都是进士出身。父亲沈周曾任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州。沈括自幼体弱却勤奋好学,十四岁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因身体虚弱,需要经常服用中药调理,沈氏家族在医药学方面颇有建树,有家传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
沈括母亲许氏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妇人,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此后他跟着父亲云游各地,父亲沈周曾在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官,这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不仅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而且还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他超人的才智。沈括还未考取功名前就因父荫入仕,由最初的海州沐阳主簿,到的县令,直至后来的进士及第。
广阔的天地为这位未来的科学全才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也引发他浓厚的兴趣。32岁的沈括进士及第后,授扬州司理参军职务。作为掌管司法刑讼的官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也需要深入基层,这也养成了他为官每到一地,便虚心求访市野能人与贤达的习惯。无论是医师、农民、士大夫乃至“山林隐者”,他都会独具慧眼地记录下他们的卓越之处。    
沈括务实的为官态度受到朝中重臣王安石的器重,成为其变法改革的得力干将。公元1072年,沈括升任观察天文、推算历法的提举司天监。人们提起日官时,难免会觉得这类人蒙昧迷信,但沈活上任后,改革机构、改进仪器、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随后,他还研究起了地球的磁场,用人工的方法自制指南针,将之吊在丝线上,最终发现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的奇妙规律。沈括在十一世纪就发现了西方人在十五世纪才发现的地磁偏角现象。
更了不得的是在《宋史沈括传》里,这个连娇妻都打不过的人,居然还打败过强大的辽国。    
当时,辽国派来萧禧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神宗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十里远。神宗让沈括文件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神宗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并让他出使辽国。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无论辽国宰相杨益戒如何问,都能对答如流。哑口无言的杨益戒只能放弃争取黄嵬地区。从辽国启程回朝的路上,沈活也没闲着,饶有兴致地画下了沿途地形和风情,写成了一本《使契丹图抄》。    
这样的沈括,神宗喜欢,宰相王安石也很喜欢,喜欢的结果就是升官。从主簿到知县到知州到转运使再到掌管天下财赋的权同使,国家的财政大权都交到他手里,足见他们对沈括的喜欢和信任。
聪明才智和踏实肯干让沈括极受重视,从而被推向政坛的更高层。知数理化、明天文地理、善水利懂医药、会经济、通军事懂艺术的通才沈括,唯独在一点上转不过弯来,那就是人情世故。    
王安石的变法需要人才,沈括是当之无愧的人才,因而被赏识被重用。然而,王安石变法的政策并非无懈可击,而王安石又是个出了名的“拗相公”,极度相信自己的观察与判断,谁劝都不听。守旧派不喜欢这个变法,恰逢天灾助了守旧派们一臂之力,王安石被罢免。被赏识被重用的沈括自然该和“伯乐”王安石同进退、共荣辱。然而,王安石被罢免后,沈括对新法中的“户马法”提出了异议,他考察后觉得这条政策确实存在着问题,对老百姓不利,于是就提了出来。异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错就错在提出的时机,王安石在位时沈括没提,却在被罢相之后提了出来。这让王安石觉得沈括是个虚伪的小人。
后来在吴充接任王安石宰相之位后,沈括又发现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也有问题,向吴充提出意见和建议,变法派认为他是为了攀附新宰相,对他的做法表示不满。变法派核心人物吕惠卿开始大肆打压沈括,不遗余力地在宋神宗面前说沈括的坏话,最终沈括没能在党派内部激烈的斗争下全身而退,被诬劾贬官,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在随州安置。
虽然沈括未能在官场全身而退,但也绝对不像王安石他们说的那种小人。他顶多算是不够圆滑罢了,或许是情商还有点低,归根到底还是他太较真,太追求实证。当他执着于某一事实时,他不会去考虑这样做对自己、对朋友的影响。就这样,沈括得罪了两个在当时可谓重量极的人物,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随州与《梦溪笔谈》
团练副使没有实际职权,只能领取一半俸禄,但行动受到控制,不能走出随州之外的地方。可以说在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人生中最为失意的三年,他的仕途一下子降到人生的低谷。    
他在《登汉东楼》一诗中写道:
野草黏天雨未休,
客心自冷不关秋。
塞西便是猿啼处,
满目伤心悔上楼。
在秋季的一个雨天,他登上了随州城南的汉东楼,写下了仕途失意后的那种落寞和挫败感。
然而,在随州的这些年,让他终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他远离了浑浊喧嚣的官场,开始静下心来琢磨自己爱做的事情。
白天,他行走在随州的山水人物之间,用眼神打量着这片土地,用心倾听着老百姓的心声。夜晚,他开始开始整理编绘《天下郡县图》。   
沈括在随州期间,最喜欢的去处就是行走在随州的大街小巷和清山绿水之间。他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随时观察山脉、河流、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矿产化石等,并进行分析研究。
在随州,他还结识了随州名医蔡士宁。相传蔡士宁有导气养生之术,常为宗室大臣医病,号称神医。很多名人大夫跟着蔡士宁学练气,对于常患眩晕之症的人,只要跟着蔡士宁端坐床上,呼吸三百次,立马神清气爽。
 沈括也是懂得医术和药理的人,他常常到蔡士宁医馆和蔡士宁切磋医术,蔡士宁给他讲到了很多随州发生的奇闻异事,他都把他记述在《梦溪笔谈》中,其中就有随州人李遥买杖的故事。
说的是随州洪山镇有一个叫李遥的人,他杀人后逃亡外地。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县城,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人在出售拐杖,因为价格便宜,就买了下来。当时秭归城中恰好也出了一桩人命案,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认出他手中的拐杖是自己父亲的,就向衙门报了案。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李遥称自己是买拐杖之人,并非凶手。但是差官们在市场上没有找到那个卖拐杖的人。就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李遥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远在随州大洪山的一起杀人案,竟然由一根神秘的拐杖而被破获,此事让沈括感到奇怪。沈括将它记录下来,称之为“异事”,为中国刑侦史留下了千古之谜。他也是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坏事的人最终逃脱不了上帝的惩罚,可谓“人在做,天在看”“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沈括:《光化道中遇雨》 

有一年夏天,沈括去仙城山看望蔡士宁,船行至光化铺时,突然雷声大作,天降大雨,沈括只好从船上下来休息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走。他蜷缩在那里,本就瘦弱的身子裹在一件滴着雨水的蓑衣里,犹如一片风雨中飘摇的树叶。他用一首诗记下了此刻的感受。
这首诗就是《光化道中遇雨》:
望远初翻叶,随风已结阴。
雨篷宜倦枕,乡梦入寒衾。
莎笠侵溳俗,溪山动越吟。
烟波千里去,谁识魏牟心。
夏天的雨总是说来就来,雨天的时候适合睡觉,也适合思乡。转眼间,离开故乡杭州到随州已是三年,两地虽是一字之隔,却相距千里,虽早已入乡随俗,但绵绵雨天,还是让人想念家乡,只能对着溪山唱一首越歌以寄乡思。整首诗表现作者身居江湖,心向朝廷的无奈和感伤。
雨停后,继续赶路,走山下,他发现了一棵古树被雷震折了,他查看雷劈的痕迹时,竟然在树下发现了一个石楔。根据史记:“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雷斧”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雷公在打雷时不小心丢下凡间的,一般为铁或铜的。但沈括拾得的“雷斧”是一个没有孔的石斧。应是随州原始先民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几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忘或藏于树上,后由于树成长为过于古老、高大的参天大树而被雷电所劈,以致几千年前树上的石斧也随雷声、树断而落地。  
在《梦溪笔谈·石斧》中他记载了他在随州与石器接触的事。《梦溪笔谈》上的记录也是在随州境内发现随州原始先民留下来的石器生产工具的最早记录了。    

《梦溪笔谈》中的关于随州“息石”

在蔡士宁家中,蔡士宁还向沈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个奇石,这个石头是一个老道人送给蔡士宁的,石头颜色是紫色的,像宝石一样美丽,上面有纠缠着的细细的纹路,石头上有两三个小孔,从孔中可剔出红色的石屑,有精神疾病的有服少许石屑碎末即可安定不再犯病。蔡医士就给它取名“息石”。
蔡医士不知道是什么原理,让沈括给予解释,沈括也不知道,猜想,也许是古人炼制的丹药吧?沈括将此记入《梦溪笔谈》。“ 随州医蔡士宁常宝一息石,云:数十年前得于一道人。其色紫光,如辰州丹砂,极光莹,如映人;搜和药剂;有缠纽之纹;重如金锡。其上有两三窍,以细蔑剔之,出赤屑如丹砂,病心狂热者,服麻子许即定。其斤两岁息。士宁不能名,乃以归予。或云:昔人所炼丹药也。形色既异,又能滋息,必非凡物,当求识者辨之。”
关于这块红色奇石的问题,笔者也问过随州奇石爱好者陈涛先生,他多年如一日在涢水寻找涢水玉,对石头很有研究。他推断这块石头可能是朱砂原石。朱砂别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等,是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在我国传统中医中常被用作安神定惊的良药,过量食用会中毒。对照一下沈括的描述,还真有些相似。
不过在随州仙城山一带就有很多红色的石头,陈涛说随州还盛产一种制砚台的紫石,石质光滑细腻,色泽纹理非常漂亮。在仙城山下就有村叫紫石铺村,村东麓的石板河上,有一处横跨东西的古代建筑,其名“紫石长桥”。紫石长桥是通往仙城山的必经之路,想必沈括一定从此桥走过。随州是盛产这种红色石头的,里面具体是否含有丹砂成分,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

沈括:最早发现编钟“一钟双音”
在随州期间,沈括还发现了编钟独特的物理结构:“一钟双音”现象。
“一钟双音”在当代是由杰出的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最早提出来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发出的声音不同,而沈括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对编钟的乐理结构进行了阐释。他在《梦溪笔谈》谈到“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他研究出圆钟和扁钟的发声原理,圆钟发声时程长,当演奏节奏紧、速度快的曲调时,旋律线条会显得非常模糊。扁钟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而设计的一种旋律乐器。
沈括在随州的这几年,没有行动自由,虽然是他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但却开启他人生新的篇章。他终于能够静下来把他多年的所见所闻所研究的东西逐一梳理,为一篇巨著的诞生理下了框架。
白天,他走遍随州山川,夜晚,他挑灯整理平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研究,在离开随州后,老而弥坚的沈括在梦溪园中潜心将研究成果凝于笔端,留下了这本横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几十个学科门类的不朽者作《梦溪笔谈》。
当然作为一本笔记体书籍,《梦溪笔谈》也记录了坊巷间发生的怪事,在其“神奇”“异事”类条目中充斥着神怪、迷信的超自然内容。随州的一些奇闻异事也因此有机会出现在《梦溪笔谈》之中,成为若干年后我们研究随州、了解随州的工具。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CAPTCHAis initialing...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