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季梁之光
文|雪小梅
前不久。我在《大随之光》(雪小梅(原创)| 大随之光)的文章中分别从精神之源,经典之都、精美之器、精致之治四个角度写了随州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写到了炎帝神农、南宫适、杨坚等随州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有部分读者在文后留言,随州的历史名人怎...
季梁之光
文|雪小梅
前不久。我在《大随之光》(雪小梅(原创)| 大随之光)的文章中分别从精神之源,经典之都、精美之器、精致之治四个角度写了随州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写到了炎帝神农、南宫适、杨坚等随州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有部分读者在文后留言,随州的历史名人怎么能没有季梁?是的,必须有呀,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在李白的认知里,随州是出圣人的地方,季梁的地位是可以和炎帝神农相提并论的。季梁的分量实在太重了,我必须单独写。
悠悠春秋大梦,滚滚战国狼烟。随国自西周早期立国,到战国中晚期,经历了从王室藩屏到楚国盟友的过程,纵然后来楚国崛起,随、楚两国多次在战场剑拔弩张,随国依然坚挺地屹立在汉东大地,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有季梁啊!季梁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影响着随楚关系的格局。
《左传》记载了有关季梁的两个故事,足以表现大贤季梁超然的智慧和格局。
第一故事是《季梁谏追楚师》,讲的是公元前706年的时候,日益强大的楚国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楚国想要问鼎中原,第一步便要突破当年周天子设置的防御战线,周王朝部署的由众多诸侯国编织的防御战线中,随国无论是战略地位还是整体实力都是最强的。楚武王决定发兵入侵随国,但是硬碰硬的攻打,楚国心里并没有底,楚国派薳章去随国谈判,同时看随国的态度。随国派随候的宠臣少师主持谈判。楚国令尹斗伯比认为,得宠的人比较容易狂妄自大,于是想出一个计谋:让楚军把精锐之师隐藏起来,把老弱病残的兵丁摆在明面故意上让少师看,他一定会傲慢并轻视楚国,随国一骄傲,楚国就有胜算地把握了。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一个季梁呢,哪有那么容易被骗?斗伯比说,随侯更宠信少师,肯定更相信少师的话,能离间季梁与随侯的关系也是好的。
果然,少师被表面现象蒙蔽了,他回去向随侯禀报:楚国的军事实力很弱,大可不必畏惧。但楚国的计谋被季梁识破了。季梁劝阻说:“楚国国运昌盛,怎么会率弱兵?这分明是诱敌之计!君王不能急于出师。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道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神。一个国家的君主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这样如何能抗拒强大的楚国!”随侯说,我们把最好的东西上供,应该能取信于神。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圣明的君主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鬼神才能相信并赐福。当前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国家保持亲密友好关系,也许可以避免灾祸。”随侯听了很害怕,开始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楚国看到随国上下同心,不敢来战,于是退兵。
第二个故事也是与随楚之战有关。楚武王熊通得不到周王室的肯定,周王不同意提升楚国的爵位,熊通只好自己称王,然而称王后在诸侯国中并未引起什么反响,在楚国组织的一个汉东诸侯国盟会上,随国没有派人参加也没有给什么解释,熊通非常生气,便以叛盟罪名想讨伐随国。随侯听到消息,叫来季梁与少师商量。
季梁认为楚国刚刚会盟诸侯国,士气正盛,此时来讨伐,应该避其锋芒。不如派人双方和谈,答应结盟,这样可以避免一场战事。
少师听了季梁的说法极力反对,认为季梁太懦弱胆小了,楚军都是老弱病残,上次就错过了攻打的机会,这次不如赶快出兵,不能再让楚军像上次那样跑了。
随侯也正为上次错失痛击楚军的时机耿耿于怀,决定亲自领军与楚国交战。大军在青林山下安营扎寨。
少师向随侯建议:“楚军分左右二军,楚人以左为尊,熊通必定在左营。不如攻击左军,一举擒拿楚王。”
季梁提醒随侯说:“楚君在左军,必是难以攻克。我方出击时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我们先攻击他的右军。右军一败,其余楚军就会四处溃散。”随侯没有接纳季梁的建议。结果一番厮杀,随侯不得已丢弃了战车,易服混于小兵之中,在季梁的拼死护卫下,才杀出一条血路,损失惨重。至于少师,为了恃宠邀功,几个回合就被楚将斗丹斩落马下。
季梁前往楚国议和。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一向可以用来离间随侯和季梁关系的少师死了,现在万事随侯必听季梁的,随国有季梁在,我们目前还没有彻底消灭随国的实力。”于是,楚国同随国结盟,战争平息。
从这两段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季梁在随国的作用,对于楚国来说,季梁就是神一样的人物,提到他的名字,足以令楚军闻风丧胆,只要随国有季梁,楚国就不敢大举攻随。季梁劝诫随国君主内修国政、外盟兄弟,主张先发展国力,再谋国之崛起之事,最终的结果是“楚不敢伐”。
枣阳郭家庙墓地出土的曾国铜鼎上的铭文“曾侯作季…汤芈媵…其永用…”芈是楚国公族之姓。从铭文推测,这个鼎应该是曾侯为嫁到曾国的芈姓楚国女子所作。这一铜鼎就是楚国与随国联姻的物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随仲芈加鼎”,其铭文为:“唯王正月初,丁亥,楚王媵随仲芈加飤繁,其眉寿无期,子孙永保用之。”从铭文可推断,这个楚王鼎是楚王的女儿或姐妹嫁到随(曾)国时的媵器,再次证明了曾国与楚国之间曾多次联姻。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的联姻多是一种政治手段,这是一种建立友好盟国的体现。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一个国向另一个国献出最尊贵的公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态度的真诚。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但是在历史上,楚国却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胜过随国。随国与楚国三次大的战争中,一次楚国不战而退,两次签订盟约结束,楚武王还死在了伐随的路上。当楚国消灭周围小国,不断扩大疆土时,楚国不仅没有灭掉随国,还通过与随国联姻的方式维持着与随国的良好关系。
季梁不仅影响着随楚关系的格局,对中国政治文化生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梁是周室的宗支,姬姓,是鲁桓公季子友之后。出身贵族的季梁在春秋初年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成为辅佐随侯的重臣。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迷信盛行,神权至上,国家把祭神当作头等大事,认为是神灵护佑着自己,每日祭祀神灵才能得到神灵的福佑。
这种思想一是受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二是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虽然也有一些人开始觉醒,却始终未能动摇“天命神权”的主导地位,季梁却如一声惊雷,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对当时人们无条件地畏惧崇拜神灵进行了否定,指出人民才是第一位的,他明确表达了人民重于天、重于神。这在当时的人类历史上,无异于平地里一声惊雷,响彻天空。后世人们尊季梁先生为儒家思想的先驱,毫不过分。
他身为随国大夫,得益于有神论的“天命神权”,却第一个提出了“民为神主”的哲学观点,足以看出季梁的远见卓识,他民为神主的思想,以及敢于挑战神权的勇气,在那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况且,这个声音距离孔子出生早200年,距离孟子出生早400多年,距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唯物主义创始人早了2000多年。
从《左传》中关于季梁的事迹里,季梁以民为先、以德治国的思想,睦邻友好、内政外交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方针,足以看出其民本思想和雄才大略。
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对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权”思想的全盘否定,由此影响着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先秦诸子百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的“民水君舟”论,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无不源于季梁的民本哲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与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息息相关,也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当代塑造。正是从传统民本思想及其两千余年嬗变的文化土壤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汲取了历史性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而季梁就是最早的民本思想家。
季梁死后随国仍坚持他指引的道路,直到多年后秦统一六国,大势所趋之下,随国从此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据清同治巜随州志记载:“随大夫季梁墓在城东三里季家湾,俗称贤人墓”。据东城文峰塔季仕街老人回忆,1940年以前,季子祠占地约三亩,四合大院前面是两层牌坊式门楼。北有五间正房,西有九间厢房,整个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祠前是季梁墓,占地半亩,墓高八尺,碑高七尺,上刻有“周随大夫季梁之墓。”
其实,从春秋战国到抗日战争之前,随州人对季梁的纪念和祭祀活动从未停歇,季梁祠曾屡建屡毁,到抗日战争时期,季梁祠再次遭到破坏,从而销声匿迹。
如今,在随州文化公园,季梁的大型雕像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城东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季仕梁街依然还在,季梁学校、季梁大道等以他命名的企业、学校、道路日益增多。
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萧克来随州,一下车便向工作人员提出想去看一看季梁墓。他说:“季梁是最早的哲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是汉东大贤!”作为一个军事家,学习季梁的军事思想肯定是不可或缺一课。
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军事理论,如“强而避之”“逸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显然也是受到季梁军事思想的影响。我国最著名的游击战中的十六字箴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思想其实也是与季梁的军事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孙武是兵学鼻祖,而季梁就是鼻祖的鼻祖。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季梁忠君爱民的精神、治理国家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诗人李白,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个个有影响的人物从智者的光环里汲取营养,赓续着千年文脉,在文化的高峰上熠熠生辉。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