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刺史刘随州的宦海浮沉

2022-09-27 17:23

摘要:  一个人要多爱一个地方,他才会将那个地方融入自己的名字,成为自己一生的符号?这个地方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人生中呆过最长的地方,但一定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地方吧?  何其有幸,曾经有一个叫杨坚的青年,意气风发地来到随州担任刺史,后来成了皇帝,将国号以随为名!  ...

 一个人要多爱一个地方,他才会将那个地方融入自己的名字,成为自己一生的符号?这个地方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人生中呆过最长的地方,但一定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地方吧?

 何其有幸,曾经有一个叫杨坚的青年,意气风发地来到随州担任刺史,后来成了皇帝,将国号以随为名!

 何其有幸,曾经有一个叫刘长卿的诗人,在人生暮年来到随州担任刺史,从此,他有了新的名字:“刘随州”,并将他的作品集命名为《刘随州集》!

 这是多么让随州人民引以为荣的事情,为此,随州人民又多了一个更爱家乡的理由!

 刘长卿,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刘长卿的名字来自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因羡慕蔺相如,改名为相如,字长卿,而刘长卿是以司马相如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大概是希望自己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成为文章大家并有机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吧?

 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卷,509 首,排在颜真卿、李白的前面。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卒年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这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他与李白、杜甫、王维是同一时期的诗人,以五言诗著称,被誉为“五言长城”,在当时应该也是名动天下。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读书、考举是底层知识分子出人头地、步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刘长卿也不例外,他年少时便求学嵩山,科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前期屡试不第,多次名落孙山,40多岁终于登上了进士第,但还没有等到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肃宗即位后,命运的曙光终于照进了刘长卿的生命。他被任命为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掌管缉盗之事,可不久便被诬入狱,幸而遇大赦获释。又被贬到蛮荒之地潘州做南巴尉。

 在赴南巴的路上,他巧遇被流放夜郎的大诗人李白。二人把酒言欢,离别时他写下了《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一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二为纪念这次相遇: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随后,他又奉命回到苏州,在转运使刘晏的帮助下,从基层巡官做起,历经推官、判官,一直做到了留后。从刘长卿的诗文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他经常往来于湖南、湖北等地,巡查、督促税赋征收和转运事宜,在这段经历中,刘长卿遭受到人生中的第二次冤案:被诬陷贪赃二十万贯。

 有资料记载,他在任转运使判官的时候得罪了他的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诬告他贪赃二十万贯。当时员外郎一个月的俸禄18贯,算下来一年216贯,按吴仲孺的说法,刘长卿相当于贪污了近一千年的工资,这个数额非常惊人,假如情况属实,刘长卿必然会被判处极刑。吴仲孺其名不著,来头却不小,他是大唐中兴第一功臣郭子仪的女婿。无论是职务还是背景,刘长卿都不占优势,很明显,吴仲孺是想把刘长卿置于死地。所幸,朝中派出监察御史苗丕清查此案,还了刘长卿清白,刘长卿被贬为睦州司马。司马是个很特殊的官职,没有实权,只领俸禄。

 死里逃生的刘长卿曾写过一首诗送给秉公办案的苗丕:“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刘长卿用上了“羊肠覆辙”、“虎口余生”这样的字眼,可见当时命悬一线、非常凶险。

 刘长卿本是一介书生、微末小吏,哪料到官场的复杂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差点连命都丢了。被人陷害还百口难辩。

 又过了几年,56岁的刘长卿被任命为随州刺史。在唐朝,刺史是州郡最高的行政长官。对于刘长卿来说,是一个可以施展才干的机会和舞台。

 但刘长卿官运确实很差,建中二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反叛,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往征讨,随州属于山南东道,位于作战区域之内,因为年成不好,大涝大旱,李希烈一度停止进攻,要求刘长卿征收赋税以供军用,这让一向体恤老百姓的他痛苦不堪,为此曾写诗给李希烈的幕僚求情。

 更糟糕的是李希烈击败梁崇义之后,反叛唐朝,随州落入李希烈部将赵季昌手中,刘长卿只好悄然隐退,他的刺史职务自然也就取消了。

 生逢乱世,经过数年的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功名利禄这种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又哪能是他一己之力可以主宰的?

 同一些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曾怀着一颗振兴家国、匡世济民的勃勃雄心,然而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让他尝尽了苦楚。他也曾质疑过人生,将内心的挣扎化作一句“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一个“误”字,流露出他几度失落、几度不甘、几度懊悔的心情。

 这一路兜兜转转,浮浮沉沉,屡经蹉跌,被诬蔑,被降谪,被驱逐,他一定也曾向往过李白如侠客般自由洒脱的生活吧,但他不是李白,他骨子里还是想过这入世的生活,虽然几经风雨,仍不改初衷,执着的坚守着为官之道,不腐不贪,不卑不亢。不要说是在乱世,就是在和平年代,一个倔强的文人想在官场上保持住文人的品格和操守又谈何容易。

 唐代评论家高仲武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从两位评论家的口中都说明,他的性格确实过于刚直了,难免触怒权贵。这样坚持真理,直言敢谏,不怕得罪上司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日子怕都是不好过呢,有时代的问题,也有其性格的问题。

 人生中的多次贬谪,让他尝尽现世冷暖。旅居各地多次战乱,他空有一身抱负无从施展,转眼已到暮年,只能写诗寄情。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他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

 “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这是刘长卿到随州第一年所作的诗。好友虞某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上汉东城楼抒发感想,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君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

 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上迁仁楼,写出《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一诗,全诗如下:“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现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原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建有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现在遗迹都已不在,我们只能从诗文中感受当时的景象。

 刘长卿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他的诗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天寒地冻的荒山野外,一边迎着风雪赶路,一边饥寒交迫,能有一间茅屋可供投宿,能有一碗饭食可缓饥寒,实乃生活莫大的恩赐了。对于身处人生困境之中的刘长卿,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情的慰藉?

 还有《送灵彻上人》中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寥寥几句,像极了镜头干净、梵音萦绕的MV,表现了僧人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他的诗并不像李白那样天马行空,辞藻华丽,也不像杜甫那样对仗工整。初读比较平淡,细细品位,却能体会到诗句中所表达细致感情。他与当时的另一著名诗人韦应物齐名,人称“韦刘诗派”。

 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唐代名士皇甫湜在批评有些文人作风浮夸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由此可见刘长卿名气之大。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在大唐时代他是可以与杜甫相提并论的。

 还好,官场上的失意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那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我想,这个有才华的诗人刺史,一定是得到了随州人民的热爱和拥护吧,他在随州期间,一定有过很多的温暖和感动,一定是怀着满腔的激情,想大干一场,他甚至想在这里度过余生,随州虽然不是他的家乡,他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故乡,当别人称他为刘随州时,一种自豪由然而生……无奈生逢乱世,能平安地活着就很是不易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大家还是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个一向刚直倔强却喜欢别人叫他“刘随州”的诗人,在无数个冬天,在无数个雪夜,一个人孤独地行走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CAPTCHAis initialing...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